当前位置:首页 > 姜维的日更 > >正文

真的要看的书系列《本质思考》-姜维的日更042

真的要看的书系列《本质思考》-姜维的日更042 这是我的第042篇日更,这是一篇读书笔记。 《本质思考》-米泽创一 72个想法 ◆ 第一部分 本质思考的习惯 》 语言是思考的载体。思考的锋利程度往往取决于语言的明确程度。 ◆ 精准性思考:语言越模糊,思考越难深入 》 然而,人们却并非总是能顺利达成预期的沟通目的。 》 涉及的问题越复杂,越需要正确地捕捉对方言语的含义...
2021-05-13 23:20 · 编辑整理:家办之家   收藏(0)
   

真的要看的书系列《本质思考》-姜维的日更042

这是我的第042篇日更,这是一篇读书笔记。

《本质思考》-米泽创一

72个想法

◆ 第一部分 本质思考的习惯

》 语言是思考的载体。思考的锋利程度往往取决于语言的明确程度。

◆ 精准性思考:语言越模糊,思考越难深入

》 然而,人们却并非总是能顺利达成预期的沟通目的。

》 涉及的问题越复杂,越需要正确地捕捉对方言语的含义,从而保证触及问题的本质。

◆ 非歧义思考:分岔的表述会使人偏离本质

》 显然,无论对提问者来说,还是对回答者来说,尽可能让语言清晰、明确,这是保证自己能把握问题本质的“良好的思考习惯”。

》 提问者必须明确自己的提问目的。回答者则要思考提问者的意图。如果不清楚的东西一定要先确认,再回答。回答者一定要有这种意识:对自己来说理所当然的东西,对于提问者而言并不一定是理所当然的。

◆ 反馈式思考:反复确认才能锚定问题的本质

》 不要怕麻烦。你必须明白:弄清含糊不清的问题对双方来说都大有好处。如果下属老提问,而你觉得对方很麻烦。这个时候,你一定要自我反省一下,自己的语言表达是不是有含糊不清的地方。

◆ 多维度思考:克服信息缺损的有效方式

》 在前文中,我已经谈到过,每个人的词典之间存在微妙的差异

》 对于同一个事实,存在无数的表达方式,而文化背景的不同或经验的不同,自然会造就不同的表达方式。

》 感觉信息必须按照语言规律进行简易化处理。显然,如果某种感觉信息能够转换成语言,那么就可以说,它必然与人们过往的某种感觉类似。

》 语言拥有巨大的力量,然而却不是万能的,人们可以通过同时使用语言与语言以外的表达方式,来减少误会。

◆ 整合式思考:盲目行事往往会成为习惯

》 身处变化多端的世界,与其等待完美的答案再采取行动,不如有一些碎片式的想法,就赶快行动。边行动、边修正方向的做法似乎更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事情都需要这样。

》 “有一些想法,就赶快行动”的方式好像也能成功解决问题,不过那只是“瞎猫碰上死耗子”。那些看起来已经被成功解决的事情,其实本该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 如果因此养成了“有一些想法,就赶快行动”的习惯,那么当遇到应深思熟虑后再行动的时刻,习惯按钮往往会被先触发,从而使人们很容易落入陷阱。

》 最关键的是:“面对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一定要把握住其本质。”这时,如果没有“本质思考习惯(即意识到本质把握能力并灵活运用的习惯)”,一旦遇到需要认真思考的时候,就很难思考得全面和深入。想要好好应对这种时刻,那么平常日积月累的训练必不可少。

◆ 适应性思考:“生搬硬套”通常没有好结果

》 自己不去思考问题的答案,而总是想依靠别人的答案,这种态度背后隐藏着一个根本假设,那就是“肯定有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 有些现象看起来相似,但本质上完全不同。因此,你经常会看到,照搬过去的答案是完全行不通的。如果能意识到探寻答案这个过程的重要性,那你就会进一步思考,为什么“生搬硬套的答案”发挥不了作用这个问题。

◆ 循环式思考:一步一步逼近问题的本质

》 想法还未完全成型,就将其有形化,然后依靠现实反馈所得到的启示修正该想法,从而构建起一次次的良性循环。

》 无论怎么纸上谈兵,要想正确预测市场反应都是非常困难的。与其盲人摸象,还不如直接将有形的产品推向市场,让市场来评判,从而获得良性的输入信息(市场反馈、发现之前没有考虑到的重要事项与未曾预料到的风险等),这才是“行动”的根本目的(当然,将想法有形化还有许多其他目的)。

》 “把不成熟的想法有形化”是为了获得更精确的市场反馈,也是为了下一步“思考”做准备,可以说是一种试验。

◆ 第二部分 本质思考的陷阱

》 人们之所以被阻滞在问题的表面,很大程度是因为各式各样的思维陷阱。这些陷阱有的是源自人类的本性,有的是因为理性受到了情绪的浸泡,还有的则可以归咎于认知方式上存在的偏差。

◆ 陷阱1:思维惰性:少思考是大脑的本能

》 该陷阱指的是不经过深入思考就断言问题的本质,或者认定眼前的问题与过去经历过的问题一样。

》 症状1:沉醉于过去的成功,看不到当前问题的背景与前提条件所发生的变化,认定其与过去的问题一样。这一切将导致人们所使用的方法根本无法触及新问题的本质。

》 无论什么样的组织,其内部往往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喜欢沉醉于过去的成功,即使当前进展不顺,往往也倾向维持既定方针。不到迫不得已的时候,这些组织绝不会反省自我。

》 症状2:对所谓的通常做法、标准做法不加思考就拿来使用。

》 如果不能熟练地对信息加以判断,你就会混淆事实与观点,无法把握问题的本质。

》 症状3:自认为透彻地理解了问题的本质,并基于自己的臆想就给问题下定论。或者,基于对自己有利的假设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 人们在剖析问题的本质时,往往基于有利于自己的假设

》 越是重要的问题,在进行判断时,你就越应该首先着力于看清其本质。千万不要不加思考,就下结论。即使有些情况看起来跟过去如出一辙,但时代背景、技术条件都变化了,这就意味着其处理方式也会不尽相同。

◆ 案例3 本末倒置:相关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

》 顾名思义,因果关系指的是原因和结果之间有着明确的关系。

》 相关关系指的是当一方发生变化时,另外一方也同时发生了变化。

◆ 案例6 惯性定律:保持现状往往成了第一选择

》 我们应该注意:不要迷信过去的成功经验、常识、通论、权威、舆论等;不要不加思考就轻易地下结论;不要被表象迷惑,不加研究就胡乱归结原因,采取错误的方法。

◆ 陷阱2:认知扭曲:心理防御机制的副作用

》 虽然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然而却由于强烈的自我保护心理,而不愿意承认并着手解决,这种情况就是“认知扭曲陷阱”。那为什么不能解决问题呢?其原因就在于自我保护心理会扭曲人们对现状的认识。每个人都不太愿意承认自己犯了错误,这是天性。

》 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人们往往会把不满意的结果归咎于外因,把失误归因于客观条件或不可抗因素,从而他们永远无法直面自己的粗心大意、懈怠、懒惰、嫌麻烦。这样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从数据中得到的启示,会促使人们采取某项具体行动。采取行动改善现状才是更加重要的事情。

◆ 陷阱3:盲区:紧急状态下人的视野会收缩

》 当发现计划与实际成果之间存在差异时,错把这种差异当成了症结所在,这就构成了“盲区陷阱”。有的人在分析问题时所依据的逻辑是正确的,但分析缺乏深度,无法触及问题的核心。

◆ 陷阱4:局限:只基于自己掌控的范围寻找方案

》 如果既理解了问题的本质,又对现状有了把握,同时能发现计划与实际成果之间存在差异,并分析出了根本原因,那么接下来就该针对问题的根本原因采取行动。然而,这个时候,人们总是很容易自我设限,只是利用自己能掌控的资源来解决问题,因为不用麻烦别人。

◆ 陷阱5:孤立:忽视各问题之间的关联

》 有时候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人们仅仅满足于采取行动,而对于问题最终是否获得解决,并没有进行查验或确认。很多时候,人们只是自己感觉,问题已经成功解决了。

◆ 陷阱6:情绪:“非理性”会彻底扰乱思维过程

》 “情绪化”指的是由于情绪波动,人们往往会做出一些长远来看明显“弊大于利”的选择。

◆ 案例1 冲动是魔鬼:要解决问题,而非借问题发泄

》 切记,在情绪激动时,人都很难做出正常的判断。如果发现自己处于情绪激动的状态,那么你千万别对那些非常重要的事情做出决定。

◆ 陷阱7:偏见:“无意识”会形成很多思维死角

◆ 陷阱8:责任感缺失:所有人都很容易放弃思考

》 有些人其实从一开始就没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根本解决问题,这种情况属于“责任感缺失陷阱”。

》 急于摆脱眼前麻烦,这是人之常情。然而,如果当事人一味只是想摆脱眼前的困境,那么实际问题自然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 陷阱9:思维静态化:看不见时代进步产生的新机会

》 然而,有的时候,在新的情况下,过去所面临的问题其实很容易得到解决,而人们却毫无察觉,并继续在该问题上花费时间与精力,并持续承受巨大的压力。

◆ 第三部分 本质思考的方法

》 明确各式各样的陷阱很重要,因为很多时候,人们往往是因为不清楚自己的真实处境,才找不到解决之道。

◆ 假设力:尽可能涵盖所有的可能方案

》 大家倾向于只追求答案本身,同时缺乏善于提出假设的能力。

◆ 共情力:不断地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 甚至那个人的喜好、兴趣爱好也可以纳入考虑范围。我们觉得不好对付的人,往往我们也不太了解。正因为不了解,所以不理解,而正因为不理解,就会让我们觉得不好对付。这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 尝试站在对方角度,模拟其做出决策的过程,这样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 信息整理力:辨别每种信息的类型和属性

》 真相,谎言,错误,统统交织在一起。其中有的消息只是单纯的错误信息,而有的假消息却暗含恶意。因此,正确识别和使用信息变得非常重要。

》 其次,要练习正确分辨对方的观点。你要学会分辨哪些表达是对方的主观表达,哪些是情感表达,哪些又是对别人的评价。

◆ 知识消化力:搭建自己的知识库

》 人们常常“自以为懂了”。“自以为懂了”又经常会引发“思维惰性”。因为自以为懂了之后,人们就不会再进行深入的思考。

◆ 深度思考力:基于底层逻辑思考潜在威胁

》 因此,首先我们必须思考我们致力于发展的事业的本质,思考什么样的东西会破坏我们的事业基础,也要思考潜在威胁一旦成真(行政法规限制消失,新技术的应用)又会发生哪些情况。

》 为了按时间确认自己的想法如何改变,我们每次思考后务必要保留记录,便于下次重新进行审视。

感谢阅读,我会坚持日更1000天,请大家监督。

文章:真的要看的书系列《本质思考》-姜维的日更042

网站:家办之家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码领取家办名单
家办之家创始人微信
家办之家创始人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