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财经 >

中国经济为什么行?看懂这五个数字就明白了!

2019-07-29 14:12

  中国经济为什么行?看懂这五个数字就明白了!

  中国经济是一艘巨轮,虽然途遇风浪,但依旧有能力劈波斩浪!

  中国经济为什么行?看懂这五个数字就明白了!

  一、近14亿人口:无可比拟的市场优势

  我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0万人。

  近14亿人口,对应着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消费潜力,是供给质量和体系持续升级的巨大动力,是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所在,也是任何经济体都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

  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教授李昕表示,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不仅形成了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更形成了更加追求创新和变化、更加偏好新产品和新体验的消费文化。超大规模市场,将会释放源源不断的消费潜力,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李昕认为,一方面,大国消费市场范围广阔,有利于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有利于促进分工与生产的专业化发展并形成规模经济,为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大国消费市场的规模优势形成经济发展的内部循环系统,自主发展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经济韧性较高,能较好地抵御世界经济的波动冲击。

  “大国消费市场奠定了大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使得大国经济具有内生稳定性,一旦排除内需扩大的障碍,巨大的国内潜在需求将转变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李昕说。

  二、近9亿劳动力:人力资源基础雄厚

  劳动力是宝贵的资源和财富。2018年末,我国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9729万人,占总人口的64.3%。

  尽管随着年龄结构的变化,自2012年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及占总人口比重连续7年“双降”,但劳动力供给依然处于高位。近9亿劳动年龄人口,不仅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的持续释放提供了可靠保障。

  “自2012年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2600余万人,首次降至9亿以下,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郭冠男说。

  从劳动力供给质量看,当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相当于高中二年级文化水平。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20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将提高到11.2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将提高到13.5年,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劳动力整体受教育程度的明显提升,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推动我国‘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释放,使劳动力资源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郭冠男说。

  三、1.7亿人才资源:创新发展的可靠保障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在2013年已经超过美国,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研发人员是我国人才队伍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教育水平的稳步提升,我国人才队伍规模持续扩大。在近9亿16岁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中,我国有1.7亿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技能的人才资源。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可靠保障,也是支撑中国经济韧性和潜力的底气所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分析说,我国有1.7亿的人才资源,这一数量规模在近14亿的人口总规模和近9亿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中的占比均不高,但这一群体拥有更高的素质和更强的技能,他们创造的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都是巨大的。特别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快速发展,将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使知识优势和专业技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形成推动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此外,我国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每年为社会培养输送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未来若干年,人力资本的充足供给态势将会延续。每年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将成为创新的重要源泉,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经济转型的坚实基础

  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人口已超过4亿人,成为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

  中等收入群体是一个地域在一定时期内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区间范围内的所有人员的集体。在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看来,我国当前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恰恰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基础”。

  李昕认为,一般而言,中等收入群体不仅具有较强的消费意愿,也具备较强的消费能力。这个群体释放出来的消费需求,将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有利于使中国经济增长转向更多地依靠内需上来。在逆全球化抬头的背景下,国内消费市场的持续扩大,有利于增强中国经济抵御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增强经济增长的韧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指出,我国当前仍面临收入差距较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偏低的难题。有资料显示,我国还有约10亿人未坐过飞机,约5亿人没有使用过抽水马桶,如果这部分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能达到中等收入群体标准,将会源源不断地释放消费潜力。

  在刘世锦看来,如果中等收入群体由4亿人增长到8亿人至9亿人,将有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调动新的增长潜能,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标准的市场经济。要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目标,一是要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一定增速,二是收入差距要逐步缩小,这就需要从政策层面上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并且使经济增长具有更强的普惠性和包容性。从经济层面看,则要通过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大都市圈发展,改进低效率部门,着力提升低收入阶层的人力资本,推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前沿性创新和促进绿色发展。

  五、1亿多个市场主体:经济增长的活力之源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亿多个市场主体,而且每天新设企业保持较快增长。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表示,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其数量的多少、规模的大小、增长的快慢、结构的优劣,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市场主体已经达到1亿多个。这些市场主体成长快、活力强、业态新、支撑面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稳增长、应对外部冲击的重要着力点。

  “各类市场主体是全社会财富的主要贡献者,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磅礴力量。”李佐军说,我国市场主体的数量过亿,意味着每十个人就有一个市场主体,这恰恰是社会创业创新有活力、市场主体有信心的体现。

  在李佐军看来,各类市场主体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展开分工协作,可以更有效地推动新技术研发和落后技术的退出,也能使新技术产业化应用的步伐加快。更为重要的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大批不能适应竞争节奏的市场主体可能出局,同时也会有一大批新的市场主体陆续进入。市场的优胜劣汰,是国民经济永葆活力的有效保障。一些市场主体在竞争中长成参天大树,也将为经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为中国经济点赞!


(责任编辑:家族办公室https://www.familyofficeschina.com/)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