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财经 >

全国政协常委张连起:当前经济怎么看 明年怎么办

2019-11-28 11:38

  全国政协常委张连起:当前经济怎么看 明年怎么办

  看待中国经济,不能让短期指标一叶障目,而应从长远大势看多。这种方法论不妨称之为“战略性看多中国经济”

  今年以来,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速放缓,中国经济面临多重挑战和困难,下行压力加大。即使在这样的困难条件下,我国经济运行保持了总体平稳的态势,依然取得了前三季度增长6.2%、第三季度增长6%的好成绩。这个增速不仅高于美国、日本、欧盟的增速,也高于新兴经济体中表现较好的国家的增速。

  不可否认,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区域经济走势分化明显,实体经济困难突出,国内需求疲弱。一些地方工业、投资等指标增速下滑较快,财政收支和保障民生压力较大。一些食品因供求关系变化价格上升,一些地方发展动力不足。

  有观点认为,今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6%,为27年的新低,“三驾马车”不理想,中国经济增长要失速了。还有观点认为,中美经贸摩擦正在导致外国公司撤离中国。这些观点以偏概全,经不起数据与事实的检验。

  看待中国经济,不能让短期指标一叶障目,而应从长远大势看多。这种方法论不妨称之为“战略性看多中国经济”。

  之所以“战略性看多中国经济”,是因为中国完全有条件应对暂时波动,确立长远发展优势,正所谓“长期有基础,短期有支撑”。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产业体系逐渐完备,人力资源非常丰富,高素质人才不断增加,市场规模持续壮大。除此之外,中国还有一个独特优势,那就是中国不仅有超大规模,而且有战略纵深、腾挪空间,能适应变化、自我进化。全球最具成长性的消费市场正在中国形成,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达4亿多人,农村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有近1400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对消费形成有力支撑。

  之所以“战略性看多中国经济”,是因为中国完全有能力推动经济的深度调整,实现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尽管前10个月数据中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有所回落,但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包括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都保持14%左右的增长。这说明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中国经济正在书写意义更为重大、影响更为深远的故事——产业升级、动能转换、结构优化。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万多家,实际利用外资683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5%。中国留住外国企业的比较优势,既包括领先全球的经济增速和良好的投资回报,也包括人才基础、制造业生态、消费升级、基础设施以及营商环境等有利条件。比如,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涵盖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全部产业类型;中国新一代通讯技术等基础设施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加快转变,为外国企业在“互联网+”、自动驾驶、消费品等多领域谋求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中国高铁营业里程3万公里,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高速公路总里程超14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交通和物流网络的便捷能够显着降低经营成本,更多外国企业在综合权衡后,会继续到中国投资兴业。并不讳言,有的企业出于要素价格变化的考虑,或者基于自身发展战略的需要,或者规避经贸摩擦的影响,向劳动力等成本比较低的其他经济体转移,但总体上属于正常情况。

  可以确信,我国能够实现2019年初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这一底气来自中国开放不断深化,来自持续改善的营商环境,来自容量巨大的市场。

  当前,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于关键阶段。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之年、“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三大攻坚战的最后攻关之年。做好2020年经济工作,意义格外重大。预计2020年设定6%左右的经济增长。应把稳增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聚力提效。继续推进落实大规模减税降费,兼并增值税率,变三档为两档。全年减税降费额度不抵于2019年的2万亿元。适当扩大赤字率,2020年的赤字率按3%安排,为减税降费以及扩大基建支出、科技支出、脱贫攻坚等腾挪出空间。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的额度,从2019年的2.15万亿元上调到3万亿元。

  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加强逆周期调节。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注重预期引导,防止通胀预期发散,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增加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的支持。

  主动放开汽车、金融、基础能源、医疗教育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人均GDP仅1万美元,相当于美国的六分之一,而且东西部差异极大,未来城镇化空间需要的投资巨大。要聚焦这些领域加大投资: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重大基础性研发领域,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地下基础设施更新。

  切实防范政策执行中的“一刀切”“切一刀”。在以往无差别“去杠杆”、以环保名义限养猪等现象中,都看到了行政过度执行的影子。十次危机九次地产,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建立居住导向的新住房制度和长效机制,关键是人地挂钩和金融稳定。要防止主动刺破泡沫引发重大金融风险。当前尤其要支持并购融资,鼓励企业通过市场化、法制化方式,并购不良资产或问题项目,化解区域性、行业性金融风险。

  严格压缩一般性支出,加大对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抓住国家提前下达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降低部分基础设施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等机遇,加快补短板项目建设,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促进有效投资和产业升级,加强重大项目谋划和前期准备,推动尽早开工。继续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和县级财力保障力度,监督指导地方化解债务风险的同时,始终绷紧财政可持续这根弦。


(责任编辑:家族办公室https://www.familyofficeschina.com/)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